腰椎間盤突出癥正逐漸成為困擾現代人的常見疾病,久坐、不良姿勢等因素,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受腰腿疼痛、肢體麻木甚至行動受限的折磨。那么,哪些方法有
在熬夜加班時,很多人會清晰地感受到心臟的“不規律”跳動,時快時慢,仿佛體內住進了一個調節心跳的小精靈,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業名詞,那就是——心律不齊。面對心律不齊的治療,很多人更傾向于中醫治療,但不知道心律不齊中醫怎么調理,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中醫認為,心臟的正常跳動依賴于心氣的推動、心血的滋養以及心陽的溫煦。若長期情緒波動、過度勞累或外感邪氣,可能導致心氣虛弱、心血瘀阻或陰虛火旺,引發心慌、胸悶等癥狀。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事件鏈中最錯綜復雜的一個環節,通俗來講,就是心臟的跳動失去了原有的節律或頻率(包括心動過速),不再按照原來的規律跳動,導致人體出現心慌、氣短、胸悶、失眠、乏力等癥狀,該病不僅會引發其他心臟疾患,甚至會導致猝死的發生。
由此可見,出現心律不齊要及時重視起來。那么,心律不齊中醫怎么調理呢?
中藥方劑、中成藥是中醫調理心律不齊的基礎,常用藥物如參松養心膠囊等。
該藥由12味中藥組成,其中既有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清黃連、丹參、赤芍,又有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溫陽藥人參、桑寄生、山茱萸,可以達到雙向調律、快慢都治的作用。
此外,參松養心膠囊中還加以活血通絡藥土鱉蟲、甘松改善胸悶、心悸不安癥狀,益氣養陰藥人參、麥冬、五味子改善氣短乏力癥狀,安神藥酸棗仁、龍骨、黃連緩解失眠多夢的癥狀,使其能夠由內而外調節心律不齊,改善臨床表現。
適宜的穴位按摩、艾灸以及符合中醫養生理念的規律運動也是中醫調理心律不齊的常用方式,比如每日按摩內關穴、神門穴、艾灸心俞穴、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
中醫調理心律不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情志調節,中醫強調平和情緒利于心臟健康,氣血運行,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因此,中醫多認為心律不齊患者應注意壓力排解,日常應培養書畫、園藝、音樂等積極愛好以怡情解憂,調養身心。
中醫調理雖然并非一蹴而就,但臨床實踐表明,在規范西醫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調理,比如參松養心膠囊與西藥聯合使用,不僅能改善心慌、失眠等伴隨癥狀,還能減少西藥用量,降低長期服用西藥副作用,達到整體調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其實,本文介紹的心律不齊中醫怎么調理的方式,用《千金方》“上醫醫未病之病”完全可概括,保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心神安寧,就是養護心脈的根本之道。